最新动态
Information & News

【大师讲坛】陈玲玲研究员学术报告——新型RNA的发现与功能探索

发布时间:2025-04-20浏览次数:10

20254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员应邀到访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并以“新型RNA的发现与功能探索”为题作了精彩报告。报告会由进化所高珊教授主持,吸引了共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现场气氛活跃、反响热烈。

1 陈玲玲研究员报告照片

  高等生物的基因组在转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非编码RNA,但传统的RNA富集和鉴定方法多依赖于对polyA)尾巴的特异性识别,研究对象因此主要集中于戴着“帽子”、拖着“尾巴”的线性RNA分子,导致对缺乏polyA)尾巴的非编码RNA存在显著的检测盲区和研究不足。

陈玲玲团队首创了富集无polyA)尾巴非编码RNA的技术,鉴定到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的大量新型非编码环形RNAcircRNAcircular RNA),是国际上最早发现circRNA普遍存在的研究团队之一。他们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基因可产生一个以上的环形RNA,其产生主要受可变环化调控。相比线性RNA,环形RNA具有封闭环状结构,虽表达水平低,但在体内更为稳定。然而,在病理状态下,环形RNA会被大规模“清除”,从而释放天然免疫因子,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例如,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环形RNA含量显著降低,导致天然免疫因子PKRProtein Kinase R,蛋白激酶R)过度激活,揭示了环形RNA对天然免疫调控中的关键作用。

2 陈玲玲研究员报告照片

  陈玲玲团队通过优化RNA的自剪接成环,成功合成出具有分子内短双链结构的环形RNAds-cRNA)适配体。该类适配体构象稳定、无需额外化学修饰,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能有效结合并抑制PKR的异常激活。研究进一步发现,环形RNA适配体在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及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等疾病中展现出良好治疗效果。例如,通过在不同年龄小鼠中分阶段给药,团队证实发现环形RNA适配体可有效抑制PKR活性,减轻AD相关的炎症和神经元坏死。相比传统的PKR小分子抑制剂,环形RNA适配体在特异性和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显示其作为新型RNA疗法应用于AD等疾病治疗的广阔前景。

3 陈玲玲研究员报告照片

4 现场老师提问

  除了环形RNA以外,陈玲玲研究员还介绍了团队在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中的重要发现。她指出,尽管部分lncRNA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但其在不同物种中的定位和功能往往受到非保守蛋白因子的调控,从而实现物种特异性的生物学效应。在报告最后,陈玲玲研究员强调,非编码RNA如环形RNA所体现出的功能多样性,并非对经典中心法则的挑战,而是推动了我们对遗传信息传递和调控机制的全新认知。她也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期待通过持续推动RNA研究技术的革新,引领非编码RNA研究的新范式,并在深入理解其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其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潜力。

5 现场学生提问

与会师生反响热烈,围绕“体内降解机制对ds-cRNA适配体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ds-cRNA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在纤毛虫等单细胞真核生物中研究环形RNA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环形RNA研究的实验方法”等问题踊跃提问。陈玲玲研究员逐一细致解答,并与在场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

6 陈玲玲研究员回答师生提问

  陈玲玲,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国家杰青,首届新基石研究员担任核糖核酸功能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核糖核酸(RNA)生物学研究,创建并利用新技术体系,发现了环形RNAsno-lncRNA等新家族。在揭示其生成规律、生物学功能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为相关转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发表通讯和共同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包括Cell5篇)、NatureScienceMolecular Cell10篇)等研究论文,以及Cell3篇)、ScienceNature Review等特邀综述或专评。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际RNA学会科研中期成就奖、HHMI国际研究学者、FAOBMB卓越研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科学探索奖等学术奖励。